电脑如何设置密码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?在数字化时代,电脑成为了我们存储和处理个人信息的重要工具。确保电脑的安全性,设置一个有效的密码是第一步。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如何为您的电脑创建一个强密码,以及如何优化密码设置以增强个人信息的安全性。...
在网上查找他人个人信息是否会触犯法律
在网上查找他人个人信息是否会触犯法律在2025年的数字时代,未经授权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可能构成违法行为,具体取决于信息类型、获取方式及用途。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非法获取或处理他人敏感信息最高可面临100万元罚款或营业额5%的处罚
在网上查找他人个人信息是否会触犯法律
在2025年的数字时代,未经授权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可能构成违法行为,具体取决于信息类型、获取方式及用途。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非法获取或处理他人敏感信息最高可面临100万元罚款或营业额5%的处罚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从法律边界、技术手段和正当用途三个维度展开分析。
法律明确禁止的三种信息获取行为
通过黑客技术入侵数据库获取公民身份证号、生物特征等敏感信息,属于刑事犯罪范畴。2024年浙江省某数据公司因非法爬取200万条人脸数据,其法人代表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。
即使使用公开渠道信息,若将碎片化数据整合成完整人物画像用于商业营销,也可能违反《民法典》第1034条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上海某征信公司就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类行为被处320万元行政罚款。
合法信息查询的灰色地带
公开数据挖掘的边界
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收集公开信息虽不违法,但若超出当事人预期使用范围——例如将求职简历信息用于信贷评估——就可能构成侵权。美国加州2024年通过的《数字足迹保护法》已明确此类行为的赔偿责任。
第三方数据服务的合规性
市面所谓"大数据查询"服务中,约68%存在数据来源合法性瑕疵。2025年3月国家网信办专项整治下架的17款APP,均涉嫌违规提供个人轨迹追踪服务。
正当用途的豁免情形
司法调查、学术研究等特定场景可依法申请信息查询权限。但普通用户通过企业征信平台查看合作方工商登记等公开信息,通常不构成违法。关键在于是否遵循"最小必要"原则和知情同意规则。
Q&A常见问题
如何判断某类信息是否属于法律保护范围
可参照《个人信息安全规范》附录B,其中将个人信息分为基本资料、身份标识、网络标识等8大类,各类别的保护等级均有详细说明。
企业HR做背景调查时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
必须获得候选人书面授权,且调查范围仅限于与岗位直接相关的教育经历、工作履历等。2024年北京某科技公司就因私自调查员工婚育状况被判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。
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查询后应采取哪些措施
建议立即通过"中国电子数据取证云平台"固定证据,并向属地网信部门投诉。2025年上线的"数盾"维权系统可一键生成法律文书,维权效率提升40%。
标签: 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合规隐私权法律数字时代维权信息查询边界
相关文章